“常妹妹,事实胜于雄辩,安排人开始挖吧。”
林辰等人耳聪目明,听到了百官的议论,林辰开口对常曦月道。
“好,我早就安排好了。”
“茂弟,我叫你安排的人呢,让他们开始吧。”
常曦月点点头,对常茂招了招手。
“臣弟遵旨。”
常茂躬身一礼,拍了拍手,当即便有十来位经验丰富的老农走了出来。
“草民拜见陛下!”
他们一个个拿着锄头、簸箕、竹篓等工具,战战兢兢的向常曦月行礼。
“不用多礼,开始吧。”
常曦月摆了摆手。
老农们早就得到常茂的吩咐,当即拿着工具走进地里。
先拔掉红薯藤,再用锄头将地里的红薯挖出来,清理掉表面的泥土,装进竹篓里,运到一旁堆放。
各行其事,有条不紊。
站在田埂上的文武百官们,都默默的看着这一切。
常曦月第一次试种仅种了一分地,十多位老农一起动手,很快就全部挖完了。
待得地里所有红薯挖完,立即有常府的家丁拿着秤走上前,称量红薯的重量。
直到这时,百官们纷纷围了上去,目光紧紧盯着秤杆上的刻度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百官们的神情渐渐激动了起来。
那一个个红薯,大的有成人脚板大,小的也有拳头大。
“启禀大小姐,大少爷、二少爷、三少爷,各位大人,一分地共计收获364斤红薯,合计三石。”
一炷香后,负责称重和登记的家丁深吸一口气,带着颤抖的声音高声喊道:“换算下来,红薯的亩产为三十石。”
(明代的1石=120斤,1斤=16两,1亩地=10分地,这里的364.2斤=现代的582.7斤。)
家丁的声音很大,待他说完,现场鸦雀无声。
嘶~!
文武百官齐齐倒吸一口凉气,瞪大着双眼,满脸不敢置信。
老天,亩产三十石,也就是三千六百斤?
要知道,这个时候的北方小麦亩产约110斤,南方水稻亩产约220斤。
这个浑不起眼的红薯,亩产竟高达3600斤,是小麦的32倍,是水稻的16倍?
“太好了,我大华百姓有福了!”
“我的天啊,亩产这么高,百姓们不用饿肚子了。”
“老夫亲眼见证历史,死而无憾了!”
下一刻,现场犹如沸腾的热油般,所有人都轰动了。
不仅是文武百官,还有常府的家丁婢女们,一个个激动的大喊。
“陛下英明神武,引入此等作物,必将改变天下格局,此等功绩将永载史册,为后世传颂。”
蓝玉扑通一声跪了下来,激动的喊道:“此乃我大华之福,天下之福,陛下请受臣一拜!”
“陛下万岁,天佑大华!”
文武百官们纷纷跪倒,神情火热的山呼。
“大小姐万岁!”
常府的家丁婢女们也纷纷大喊。
“诸卿平身。”
常曦月大手一挥,心里总算松了一口气。
她前世没种过地,只知道红薯的产量好像是几千斤。
但具体有多少,她就不太清楚了。
好在能有三千多斤的亩产,放在这个时代,绝对属于降维打击。
“不错嘛,有三千多斤。”